- Mob:
- 18263949788
- Add:
- 中国·山东·济南
庄扬名 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 医务部主任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七年制专业,临床医学硕士,主治医师,师从龙江医派传人、首都国医名师栗德林教授
栗德林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主要成员,北京市薪火传承“3+3”宋福印基层老中医工作室负责人。入选北京市“医药兼通”领军人才培养项目,被评为“京津冀中医、中西医结合‘晨曦60’计划**人才”,2016年获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高脂血症、肥胖等代谢性疾病,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慢性咳喘,过敏性疾病,痤疮、银屑病,月经不调、前列腺疾病、男女不孕不育、肿瘤术后调理
社会任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医道融合安养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理事。
第一篇——憧憬
我的祖籍在山东莒南大店庄氏庄园,大店庄氏为庄周在东海郡海东村之后裔,明洪武初年迁至山东大店,至今已有六百余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明朝后期书香始振,清朝中期再度兴起。其间,读书为本,代不乏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等方面,为社会做出了一定贡献,尤其在教育与医疗方面,历来多出学者与名医。在医药卫生方面,《山东文史集粹社会卷》第二百七十至二百七十二页载:“庄氏在业儒的同时,往往兼习医学,出现过许多有造诣的名医,并创办过许多医疗卫生设施,为发展当地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立下了功绩。”
从明洪武四年迁至大店之祖为第一世算起,至我已第十八世。十一世祖庄瑶(1771-1865),字琪园,清嘉庆二十二年进士,其子庄锡级,咸丰元年进士,有“父子进士”之美誉。咸丰元年(1851)庄瑶在花甲之年为方便世人除病解难,精心编撰了《便方备用》一书,传世至今已越150多年,在当地流传甚广。族人庄守和曾任清太医院院判。
清末十四世庄长泽(字庚西)与我曾祖十五世庄孝侗(字少庚)在大店开设东德兴药铺。庄长泽擅长中医妇科,每日患者应接不暇。庄孝侗后开设泰和堂药铺,有房屋5间,雇1名管账先生和店员2名。药房后有自己的住房,并有一个很大的院子种着各种药材,院子后有一个小山坡,种着核桃树、白果树及松树等。药店重视药品炮制,自制部分药丸、散剂,每日售中药几百剂。经营几十年,生意兴旺,经久不衰,日军侵占大店时药店关闭。
受家学影响,加之出生在遍地皆药的蜀地,幼时体弱多病,自幼接触各种草*,对苦却有效的中药汤是又爱又恨。高中时,爷爷奶奶将家中存留的医书效方传与我,望我继承祖业。承载着祖辈的寄望,自己也确实感兴趣,于是怀着对漫漫中医路的无限憧憬报考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高考填志愿时总共写了五个,全是中医专业,*如愿以偿。
第二篇——彷徨
当时录取通知书上写了可能会有野外山山采药等,或许对别人来说会很辛苦,对我而言却是甘之如饴,我很向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也很享受和大自然的融合。可惜开始学习后面临的确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再加上外语的多重高压,说好的采药认药呢?
来到北中医,入学后,新生动员会第一次讲话老师说的却是劝没有大毅力耐不住寂寞的同学退学重新高考,当时众人哗然,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可时至今日,回过头来看,半途而废的也真不少。真正开始学习后,*的困难不是学业繁重,而是思想上的碰撞。我属于80后,是从小喊着实现四个现代化长大的,科学对我们这一代而言仿佛就是真理,科学技术在某种层面上就是数理化,唯物主义的思想闪着科技之光在我们心中牢牢扎根发芽。突然间,解剖生理与阴阳五行经络交织在一起,原子与“气”进行了碰撞,这*是一个毁三观的过程,于是就真的有第二学期退学重考改学西医的。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中医院校教育课程安排的合理与否,但需要说的是初学者真的很容易彷徨,这也许是现在中医圈内都能滋生出中医黑的原因之一吧。
第三篇——迷茫
随着学习的深入,中医院校现在*的弊端也逐渐显露,教师们老一辈在吐槽小白鼠试验,年轻的教师不少人缺乏临床一线的经验,于是就有老师自己都对中医缺乏信心,导致学生更没信心,更有甚者,曾经有位老师对我们讲四诊合参主要还是望和问,号脉只是糊弄。于是乎,我们迷茫了,前途顿觉暗淡。而在医院,西医似乎都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中医貌似只能苟延残喘,阵地龟缩在了各个中医诊所,我们的出路何在?于是就有了半途而废的,转行的,有彻底转为西医的,甚至还有出家的。
第四篇——希望
仿佛是在演绎新东方的名言,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我开始在学校安排之外利用课余自己跟师,我要看看中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跟师是要讲缘分和技巧的,通常大家会说要有悟性。这一过程其实是很艰苦的,需要通过多跟师鉴别出谁有真才实学,谁在混饭忽悠,需要基础扎实的前提下博览群书,才能和老师有共同语言,才能让老师有教你的兴趣,否则书上都有的东西,老师诊务繁忙没有义务给你补课。另外,需要有一颗永远谦逊的心和善于洞察的眼睛,人无完人,尺有所长,需要勤勉踏实的博采众长,杜绝猎奇心理,避免偏执盲从。
很幸运的是我在入学后遇到了张保春教授、李兴广教授等靠谱又不保守的老师,用疗效给予了我对中医坚定不移的信心,也让我对自己的中医发展道路有了规划,看到了希望。此后在看书与跟诊的交替中逐渐提高。进入实习和研究生阶段在东直门医院与北京医院跟诊过多位名师,开拓了眼界。跟随北京医院中医科李怡、赵展荣、王小岗等老师系统学习了糖尿病等代谢相关疾病中西医诊疗,参与多项糖尿病相关研究课题,参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中医证型及*研究、老年人群糖尿病中医证候研究等*、院级课题研究项目。
第五篇——启航
如今我继承祖业,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以“诚”以“仁”为先的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的一员,入职后有幸参与了同仁堂大师工作室具有群体带群体特色的师承工作,拜首都国医名师、同仁堂特聘中医大师栗德林教授为师,同时得以聆听多位*中医药专家教诲,学习、读书与临床相结合,又有了新的提高。
转眼间,光阴匆匆流走,至今不觉已行医十余载,现为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项目宋福印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栗德林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骨干成员。我必当铭记祖训,传承祖上及恩师医技,牢记大医精诚,救死扶伤,行利国利民之事,继续在岐黄之路上开启新的航程。
摘自公众号《中医药会员之家》 整理 / 庄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