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导航菜单

Mob:
18263949788
Add:
中国·山东·济南

《庄子》: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这两个字

点击:发布日期:2025/4/21
我们常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然而,心与心的距离,是人与人之间认知的距离。
一个人的价值观、认知是很难改变的,因为,大脑有它的筛选机制。我们能接收到的信息,都是经过大脑无意识筛选过的。
只要遇到分歧,每个人会从众多信息中,找到能够佐证自己“想法”是正确的信息,从而,可以更加坚定自己的观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道理。
庄子说: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
顺着肯定的理由而肯定,那么万物没有不对的;顺着否定的理由而否定,那么万物就没有不错的。

可见,这个距离,两千多年前,庄老先生就已经发现。
一、各有所见。
《庄子·则阳》讲述这样一件事情。
孔子向太史大弢、伯常骞、豨韦请教:
“卫灵公饮酒作乐,不处理国家政务;打猎捕兽,不参与诸侯间的盟会;他死之后为什么还追谥为‘灵公’呢?”
大弢说:“这样的谥号,完全是因为卫灵公具有这样的德行。”
伯常骞说:“不、不,不。那时候卫灵公有三个妻子,他们在一个澡盆里洗澡。
卫国的贤臣,史蝤奉召来到卫灵公的寓所,灵公让人接过他手上的东西,并使人扶着他。
他在生活中是多么散漫,而他对贤人又是如此的尊敬,这才是他死后追谥为灵公的原因。”
豨韦则说:“不、不,不。当年卫灵公死了,占卜问葬,说是葬在原墓地不吉利,而葬在沙丘上就能吉利。
于是挖掘沙丘数丈,发现有一个石制外棺,洗去泥土一看,上面还刻有一段文字,说:‘不靠子孙,灵公将得此为冢。’
灵公被叫作‘灵’看来已经很久了,大弢和伯常骞怎么能够知道呢!”
同一个问题,三个大史,给出三个不同的答案,哪个是正确的呢?谁又能说服谁呢?
他们每个人的认知,在各自的心里就是一座大山,别人不可能移走,更不可能被合并,除非自己愿意翻过去。
世间最大的误解, 是强求他人与自己同心。观念不同, 很难相融;即便勉强相处, 也难有共鸣。
就像婚姻,可以证明你不是单身,但并不代表你不孤单。婚姻是形式的融合,而非心灵的匹配。
所以,选友、择偶,能够长远走向去的,都是能够引起灵魂共鸣,自然而然的选择。
二、心心相印。
《庄子·徐无鬼》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有位郢人,用白灰涂一点儿在他的鼻尖上,像苍蝇的翅膀那样薄,让一位名叫石的工匠把它砍掉。
匠石挥动斧头,像一阵风吹过去,很随意地就把白灰砍下来了。
白灰没有了,鼻子一点没有受伤,而郢人站着面不改色。
宋元君听说此事,召来匠石说:‘试试为我砍一次看看。’匠石说:‘我曾经能够砍,但是,我的对手死了很久了。’自从先生死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
庄子和惠子虽时常发生争执,却一直惺惺相惜,心心相印。
两个认知共频的人,可以穿越时空,引起共鸣,如读者喜欢作者;可以打破身份,相互欣赏,像诸葛亮和司马懿。
生活中,认知相同的人在一起,我理解你的言不由衷,你懂我的欲言又止 ,甚至很多时候,语言都显得很多余。
认知相同,是精神上的缘分,隔着山河,心却相印,能够遇到,便是生活的眷顾。
每个人如同一列火车,各个念头、想法,就像乘客,每一站,有上,也有下,但都是同一个方向。


一列南下的火车,你永远无法找到北上的乘客。
向窗外看,同一方向的车,并肩而行, 不同方向的车,呼啸而过。

亲情、友情、爱情,合也认知,分也认知。愿你、我都被生活眷顾。



庄建伟 / 图·文



  • 手机网站

  • 扫一扫微信聊

山东庄严文化网

地址:山东·济南

电话:18263949788

备案号:鲁ICP备2022025398号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51号 临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