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谱论坛
导航菜单

Mob:
18263949788
Add:
中国·山东·济南

​​古代官职制度:从“刺史”到“朝奉”古代官职封爵制度

点击:发布日期:2025/1/23
西汉设刺史,宋后虚衔;总管军事长官,太守一郡之长。知府知县管地方,令尹楚国最高官。将军校尉武职,都尉参将总兵分级。转运使管财赋,节度使掌军权。千总游击提督武官,都司制置使皇使。
刺史:西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个部,一般以都督兼任,并加将军之号权力很大。宋制以朝臣充知州,虽仍有刺史一官,仅属虚衔,并不赴任清代也用作知州的别称,事实上与前代的刺史不同。
总管:地方或行军高级军事长官。北周武成元年(559年)改都督诸军事为总管。及唐初沿置。行军总管或大总管,是出征时的军队主帅。
太守:秦朝设郡。西汉景帝刘启时改称太守。是一郡的最高官职。
知府:地方宋代派京官统治一府的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明清两代为府级官吏的正式名称。
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所设。为楚国的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明:清称知县为令尹。秦汉曰县令,元代曰县尹,合而称之为令尹。
朝仪:古时帝王临朝的典礼。
招抚使:封建时期负责劝说反抗朝廷的人归顺朝廷的官佐
知县:地方官名,宋代派京官统治一县的称“知某县事”,简称知县。明清两代为县级行政官吏的正式名称。
县丞:始于战国,秦汉沿置,典文书及仓狱,为县令辅佐。历代所置略同,清代县丞为正八品官。
主簿:汉始置,汉以后为中央和地方郡、县主管文书、簿籍和印鉴的官吏乃椽吏之首,从七品以上。县主簿历代都设置。清末废。
将军:春秋时晋国以卿为将军,因而有将军之称。
古代官职制度:
校尉:秦项兴起事军中有此称。西汉设为武职,略次于将军。武帝时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尉,为分管宿卫京师各部队的将领。东汉略同,汉以后,掌少数民族地区的长官亦有称校尉者。唐折冲府以三百人为团,团置校尉。以后则用为低级武散官之称。明、清卫士亦校尉,其地位尤低。
都尉:战国时始置,比将军略低的武官。西汉景帝时改郡尉为都尉辅佐郡守并掌管全郡的军事。武帝时又置关都尉、农都尉、属国都尉于各要地。又中央官职中亦有称都尉者。唐、宋勋官有轻车都尉、骑都尉等称号。清代则三、四品武职阶官亦以都尉为称号。
参将:明代镇边区的统兵官,无定员,位次于总兵、副总兵,分守各路,清代绿营的统兵官,位次于副将,掌理本营军务。明清漕运官所辖武职有参将,任防守巡逻,清河道总督也有参将,掌管调遣河工、守汛防险事务。
总兵:明总兵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无定员。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兵,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清代总兵为绿营兵高级武官受提督节制,掌理本镇军务。
转运使:起于唐代。初称水陆运发使,后设江淮转运使,掌全国谷物财货的转输和出纳,代宗以后,称盐铁转运使。宋初为集中财权,改置专职都转运使,掌一路或数路财赋,有督察地方官吏的权力,其后职掌扩大,成为府州以上的行政长官。
节度使:唐初沿北周及隋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始有节度使。五代时各地添设的节度使更多,废置亦不常。至北宋初,中央收回兵权,节度使专作将相及宗室勋戚的荣衔,并不赴任,或赴任而无实权。元废。
千总:明代驻守京师的京营分为三大营。设千总、把总等领兵官。绿营兵守备以下有营千总,京师城门设有门千总。
锦衣卫:官署名。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明洪武十五年设置。最高长官为指挥使,常由功臣外戚充任。
游击:汉代有游击将军,统兵专征,职权颇重。后代也有此官号。唐宋时又成为武官的官阶;明代边区守军,设游击将军,无品级,无定员。分掌驻在地的防守应援;清代绿营兵设游击,职位次于“参将”,分领营饌兵。
水师提督:明代驻防京师的京营设有提督,南京置操江提督,中叶后,巡抚总兵多兼提督军务衔。万历时始专设提督。清制设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一般为一省的高级武官。但仍受总督和巡抚节制。沿江沿海地区则专设水师提督。
都司:唐宋的尚书省亦称尚书都省,其左右司为尚书省各司的总汇因称为都司。明代,都指挥使司为一省掌兵的最高机构,简称都司清代绿营军官,职位次于游击,分领营兵。
制置使:皇帝所派出的使者。

朝奉:宋代官名,朝奉大夫正五品官员,朝奉郎正七品。宋代后期成为尊称士人、富豪、店主或店员等的称谓。



       图腾设计:严 峥



图文来自网络    整理:庄建伟


  • 手机网站

  • 扫一扫微信聊

山东庄严文化网

地址:山东大店·庄氏庄园

电话:18263949788

备案号:鲁ICP备2022025398号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51号 临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