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b:
- 18263949788
- Add:
- 中国·山东
《庄子》又称《南华经》,被誉为先秦最有文采的哲学著作,其首要作者为庄子。庄子名周,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战国时蒙国人,曾做过漆园吏,后厌恶仕途,隐居著述,书成后,共52篇,后散逸,现存有33篇。据考证,蒙国在山东、河南两省边界处。庄子继承和发扬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主张“齐万物、齐是非,齐生死”,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之中,而古人最高的智慧,就是“未始有物”,从来不曾有东西存在过,如“梦蝶、虚舟、鱼之乐、逍遥”等意象,均来自于《庄子》。在《庄子》中,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文风恣肆汪洋、意出尘外,论说诡谲神秘、奇妙瑰丽,篇篇都是典范。鲁迅先生曾感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所以古代读书人在案头上苦读四书五经,考中后便齐家治国平天下;枕头下藏着庄子,考不中则“庄周梦蝶”,逍遥四方。在学《庄子》之时,无论是以意解道、以文解道、以心解道、以儒解道、以巫解道,还是以道解道,都不能否认的,便是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庄文如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庄子》里和齐文化相关的那些元素。
首先,和齐国相关的那些故事。
盗钩者诛,盗国者为诸侯,这句话出自《庄子·胠箧》篇:“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里的“钩”是指带钩,春秋战国时期男生最重要的腰饰,多为金玉制成,很是贵重。偷一个带钩就称之为贼,人们恨之入骨,见之喊打;而把整个国家窃来,与带钩的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语,却就成为英雄,成为仁义满门的诸侯。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就是“田氏代齐”了。
齐国本来是姜太公在兴周灭商过程中因功绩卓著,以首功获封,建立了齐国;传至向孔子问过政的齐景公时期,王室腐败,赋税沉重;此时为相的田氏一族以“大斗出、小斗进”的借贷方式收买人心,齐民归之如流水。后田恒杀掉国君,逐步取而代之。并最终取得了红头任命文件,周王朝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仍以齐为国号,史称“田氏代齐”。
我们不禁感叹庄子对于乱世的通透观察。庄子生逢“战国”乱世,国家间战祸不断,百姓流离失所,一将功成万骨枯,死者多如沼泽中密密麻麻的草芥。而与庄子同时期的孟子,此时正在周游列国,极力说服诸侯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以实现其拯救天下“舍我其谁”的远大报负,但最后的结果是没有哪一国的君王拜他为相。跨越时间维度来看庄子的选择,在庄子眼里,保全自己的性命才是乱世中的首要任务,他自己快乐而消遥地活到八十多岁,还留下这么多哲思而美丽的文字,这确实是让我们惊叹而想学习的养生秘诀。
再看“蜗角之争”,起因也和齐国相关。
原文在《则阳》篇:“魏莹与田侯牟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剌之。”这里的田侯就是田齐第4任国君齐威王,邹忌讽的齐王,田忌赛马赢的齐王。
话说马陵之战后,魏惠王惨败于齐威王,损兵十万。其后四年,与齐威王签订和约,重结友好,互不侵犯。不久 ,齐国违约,损害魏国。魏惠王大怒,要派刺客去暗杀齐威 王。
魏国武将公孙衍嫌暗杀不光彩,说:“大国之王,战车万乘,哪能用平民的方式去报仇!我请求率领二十万大军为你攻打齐国,抓走齐国民众,牵走齐国车马,叫那齐国国王怒火憋在胸腔,透背而出,红肿溃烂,成痈成疽。然后拿下他的国都,推垮他的城墙。让齐国的大将田忌望风而逃,我定鞭打他的脊背,折断他的脊骨!”
魏国文官季先生嫌报复太野蛮,与暗杀同样的不光彩 ,说:“一声令下,筑城墙七丈高。筑够七丈高了,又叫摧毁,这是在折磨劳工!魏国不打仗已经七年了,这是您王业的基础,动摇不得,公孙衍是乱人,别听他的!”
魏国贤臣华先生嫌他们两位的发言太丢脸了,说:“讨伐齐国谈得振振有词,那是乱人。不伐齐国谈得娓娓动听,也是乱人。谴责他们两位是乱人的,例如我,同样是乱人。总之,胸怀是非得失,谈得头头是道,全是乱人。”魏惠王问:“那怎么办?”华先生说:“学学道就行了。”
魏相爷惠施听完这场争论,一言不发,当即出宫去找到戴晋人,引他进宫来。戴晋人是一位民间得道之人。惠施引他拜见魏惠王。
戴晋人问:“大王您见过蜗牛吗?”魏惠王说:“见过。”戴晋人说:“有两帮小家伙爬入蜗牛双角,一帮占据左角,建立触国,发表《触犯宣言》。一帮占据右角,建立蛮国,发表《蛮横宣言》。两国军队在交界处,也就是蜗牛的头皮层间,常常互相争夺领土,爆发大战。一场大战,抛尸数万。败方逃窜,死守蜗牛角尖。胜方追击十五天,然后凯旋,两国签订和约,准备下次再战。”
魏惠王说:“哟!先生您虚构的吧?”戴晋人说:“不。请听我落实。宇宙空间,在您看来,有极限吗?”魏惠王说:“没有极限。”戴晋人说:“现在,请大王跟随我一起来遨游宇宙空间,低下头来再看四海九州,就好像渺小得不存在一样,对吗?”魏惠王说:“应该是这样子。”
戴晋人说:“九州列国之间有个小小魏国。魏国有个更小的大梁城。大梁城内有一粒大米,恕我直言,那就是大王您。同蛮、触两国的领袖相比较,难道有很大的差别吗?”魏惠王说,“差不多。”戴晋人不再说,鞠躬,退下。
魏惠王独坐发呆,怅然若失。良久之后和惠施说:“你引来的那个说客,嘿,思想巨人哪!圣人尧舜也抵挡不住他呢!”
时间回到2500多年前的战国,交通靠腿,通讯靠喊的年代,庄子便有了太空人的视角,站在宇宙苍穹之端回看地球,俯视九州大地。庄子能一眼看透“盗国者为诸侯”实质,更能看透诸侯国间看似风起云涌的争霸,不过是“蜗角之争”无聊。因为在庄子的认知里“未始有物”,就如后世惠能的偈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一样。生活在蜗角上小若微尘的国家,有了造物主给与的生命,应该好好享受生命享受生活,却天天不停征战横尸遍野,很是可笑。在这个后疫情时期,三年的暂停键之后,我们也跟着庄子站在时间之巅,仔细想想做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仅能存活的三万天里,什么是得到,什么又是失去,什么又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也许,我们就能理解庄子把惠施的魏相之位看为腐鼠,对楚国的高薪诚聘不屑一顾,而把自由看成比“和氏之璧、隋侯之珠”更为贵重的东西了。
其次,再看和齐国君王相关的故事。
在《庄子》里,那会儿的王室诸侯都轻走笔端,而今留存的33篇当中,30篇里都有帝王的形象,伏羲、燧人、神农等都是主角。我们看看庄子笔下,和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相关的故事。
“得心应手”之齐桓公和木匠轮扁的故事。
《天道》记载,有一天齐桓公在堂上读书,木匠轮扁在堂下拿着斧子、凿子砍削木头、制作车轮。轮扁看齐桓公读得那么入神,心里不觉好笑,便走到堂上问:“请问,您读的书里都写的什么呀?”——写到这里要佩服庄子的天马行空,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春秋时期,木匠居然与国君同处一堂工作,而国君还能在嘈杂的做工声里安然读书,也只有庄子有这样的奇思妙想了——齐桓公作为一个国君很耐心地回答道:“书里写的都是圣人之言!”轮扁道:“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回答说圣人早已死了。轮扁道:“那么您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此话一出,桓公不禁大怒:“寡人读书,你一个制作车轮的工匠怎敢胡乱议论!你如果说出个道理来则罢了,如果说不出个道理来,你就只有一死!”
轮扁不慌不忙地说:“臣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臣用自己每天制作车轮的事,来看读书这件事。你看臣在制作车轮的时候,如果动作慢了,车轮就会松动不坚固;如果动作快了,凿不准,就会很费劲,凿不进去。所以必须要不快不慢,恰到好处才行。这种得心应手,心手相应的技巧,根本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种技巧只能存在于制作车轮的过程之中。臣无法把它告诉自己的儿子,臣的儿子也无法通过臣的语言描述来得到。所以臣虽然已经七十岁了,已经老了,还得自己亲自凿车轮。所以臣想,制作车轮的技巧根本无法传授,那么古人心中所感悟的那些真正的道理,也根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古人书上所写的那些东西,有什么用呢?何况古人都已经死了那么多年了,古人留下来的这些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
桓公无语。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此时,我也无语。世间万物的道理,“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居多。在《齐物论》里,也记载了琴师昭文、乐师师旷、名家的代表人物惠师在各自的领域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的儿子也都子承父业,却都没终生没有作为。也正合轮扁所说,自己的技艺实际根本无法传授给别人。所以庄子告诉我们,书籍不会超越语言;语言的重点在于它的意义,而语言的意义又不是言传了就能领会到的。所以世人虽然看重书籍,庄子却认为它们并不珍贵,因为书只是真知的外衣。而在《知北游》中也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意思说天地阴阳能量的沟通与交合,造化了万物生灵,季节流通产生了四时轮转,形成了春夏秋冬,万物生灵依照自然的秩序,生存与繁衍,这都是伟大的创造。但是,其中所蕴藏的规律与智慧,它不会直接告诉你,而是需要你自己去感悟。所以庄子虽然给我们留下这么多文字,却说自己“言而未言”。世间一切在庄子眼里都是过眼的云烟。
再来看一则齐桓公和“鬼”的故事。
话说有一天,齐桓公和相国管仲在沼泽地里打猎。突然间,桓公看见了一个像鬼一样的东西,他神色慌张,赶紧跑到管仲身旁握着他的手问:“仲父你看到什么了吗?”管仲虽然心生疑惑但却如实相告:“没有啊,我什么都没看到,大王看到了什么吗?”
齐桓公面如土色,于是早早结束了打猎的行程,回宫以后,他依然惊魂未定,惊恐地注意着周围,像是有什么东西在跟着他,就这样过了没多久他就病倒了,连续几天卧床不起。宫里的医生都感到很怪异,桓公身体并无任何异样,怎会一病不起呢?
这时,有个名叫皇子告敖的读书人,主动求见桓公,对他说:“鬼是不能伤害到您的,这是您自己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如果一个人体内的怒气郁结起来,那么他的魂魄就会游离于体外,这时人就会精神恍惚,难以集中注意力。怒气持续上升的话,人就会性情暴躁,爱发脾气;怒气不升反而下降的话,人的记忆力就会受到影响,容易健忘;而如果这股怒气不上不下,恰好郁结在身体的正中,它就会伤害心脏,这时人就要生病了。”
齐桓公听后,将信将疑,于是问皇子告敖:“这世上到底有没有鬼呢?”
皇子告敖肯定地回答:“有的!室内有鬼名叫履,灶房有鬼叫做髻。院子里的粪土堆上,有个叫雷霆的鬼住在那里;在东北方的墙脚下,时常有倍阿鲑蠪一类的鬼出没其间;在西北方的墙脚下,则有泆阳鬼安家;水中的鬼叫罔象,丘陵的鬼叫峷,山上的鬼叫夔,原野上的鬼叫彷徨,而沼泽地里的鬼则叫委蛇。”
听到沼泽地里有鬼齐桓公立刻追问:“那委蛇长得什么样?”
皇子告敖形容说:“委蛇嘛,像车毂那么大,像车辕那么长,穿着紫衣裳,戴着红帽子。委蛇特别不喜欢雷车发出的隆隆声响,一听到这种声音就会抱头而立。谁如果能见到委蛇,那就是将要成为霸主的先兆!”——最后这句话一语戳中桓公的心事,皇子告敖绝对是个厉害的心理咨询师。
齐桓公感觉自己遇到了知音,听完兴奋地说:“我所见到的正是你说的这种委蛇呀!”于是,他赶紧重整衣冠,与皇子告敖对坐交谈。还不到一天的时间,齐桓公的病就不知不觉地好了。
我们知道齐桓公姜小白,之所以会重用有一箭之仇的管仲,正因为鲍叔牙和他说,若想成为霸主,必须得到管仲的辅佐。所以成为霸主是齐桓公毕生的追求,皇子告敖对症下药,自然药到病除。
庄子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精神因素对人生命的作用,既可以致人于死地,也可以救人回生。不禁想起中医的一句话:百病由心起,治病先治心。在当前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已经被电子产品所绑架,似乎丧失了人与人面对面,通过语言正常沟通的能力。所以天天抱着手机,沉迷于自己的“域”里不能自拔,那些困惑、痛苦、悲伤、郁闷,跳脱出来,让抑郁症成为一种“大众病”。一位老中医感叹道,当中医越久,越会发现,医术在有的疾病面前很无力很脆弱,不是医术不行,是这一届病人太强大。心事只有自己知道,心病也只能自己治。
如果我们遇不到皇子告敖那样的知音,就做自己最好的朋友!工作、收入、孩子、伴侣……压力大,也是因为欲望太高;我们总是很大言不惭地说为了“谁谁”而牺牲自己,而“谁谁”此时何尝不在抱怨为了你而做的牺牲?我们是在环环抱怨还是在环环感恩,有时只是一念之间;有时只是让欲望比财富少一块钱。
庄可入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庄子一直在告诉我们“齐万物、齐是非,齐生死”,看透世间万物没有差别,自然也不会有分别心。没有分别心就不比较。不比较,有时候就是快乐最好的药方。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今年的年终奖比去年多发了5000元,你会特别开心,满心憧憬;但如果知道才入职的大学生比你还多发了5000元,可能瞬间心情就会低落,满怀委屈与报怨。所把物欲的需求降低,换个视角对待自己的抱怨,心自然安定,才能还自己以自由。
第三,和齐国百姓相关的故事
庄子里还个齐人捽井的故事,要先从儒生缓说起。
郑国有个名叫缓的人来裘氏这个地方求学,只用了三年就学成儒生,他回家后像河水滋润沿岸的土地一样润泽着广远的地方,恩惠施及三族,并且让弟弟成为墨家的学人。后来儒家、墨家因不能相容而相互争辩,缓的父亲则站在墨家一边。过了十年缓愤而自杀,他的父亲梦见他说:“让你的小儿子成为墨家,是我的功劳。如今我坟头上的楸树、柏树都结出果实了,你也不来看看我!”庄子总结说,造物者所给予人们的是自然本性,而不是勤劳和智慧。缓的弟弟具备了墨家的禀赋,因而能成为墨家学人;缓却认为弟弟有所成就,全是自己的功劳,因而这样轻侮他的父亲,这就跟齐人捽井一样。
说有一帮齐国人,来到一处风水宝地,在这个地方挖出了一口井,井水特别的甘甜清冽,于是每个人都各怀鬼胎,想占为己有。有人说井址是他选取的,有人说挖井时他出力最多,也有人说这井距离自己家最近——吵着吵着,开始互相拽着头发扭打作一团。
庄子接下来总结,如今社会上的人差不多都是像缓这样贪天之功,标榜自己的人。贪天之功,最重要的原因的便是“我执”的意念太强,佛家认为“我执”是痛苦的根源。我执,凡事都把“我”放在首位,常常认为周围所有人的成绩都是因“我”而有的功劳;当不被认可的时候,像缓一样以自杀来标榜,像齐人一样打作一团成为笑话。联系前文轮扁的故事,我们更知道缓的愚蠢与自私之处;轮扁倾己所有,尚不能教会自己的儿子;而缓的弟弟因有禀赋而学成了墨家,缓只是交了一个学费,的确是贪天之功。
这也不禁又想起管鲍之交。
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生死之交很多,但能推荐一个将死之人成为自己的上司,鲍叔牙的胸襟更令我们动容,而管鲍也一直携手帮助桓公成为春秋首霸,二人的交情也随之青史留名;同比鬼谷子的两大名徒孙膑和庞涓,却不禁令人唏嘘。庞涓成为魏国的大将,当得知孙膑也来到魏国,庞涓生怕孙膑超越自己,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两位同门师兄弟就这样自相残杀起来。孙膑投奔齐国。这就有了桂陵之战,齐国在孙膑的指挥下,打败了魏国,庞涓在马陵道被万箭穿身而死。
所以我们也更懂得,在那个动荡战乱的年代,庄子还能天天钓鱼捕鸟梦蝴蝶,过着自己的快意逍遥人生,是我们今天多需要学习的心境吧!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所以,在庄子笔下各国的典故,都是信手拈来。细细读来,《逍遥游》中引用的《齐谐》为齐国典籍,《徐无鬼》中提及的《金板六弢》为我们姜太公的《六韬》,《徐无鬼》中有齐太公田和的传说,《天下》篇中叙述天下方术,更是集中论述了宋鈃、尹文、彭蒙、田骈、慎到等诸多稷下先生的学说,《马蹄》、《天地》里的“牺樽”也是齐国的酒器……所以《庄子》这部伟大的作品,由那个时代诸多的文化元素融合而成。
闻一多先生曾说过,读庄子的文章,你根本不知道哪是思想之美,哪是文字之美。把思想和文字结合得这么巧妙的,肯定是前无古人,庄子之前没有,恐怕也是后无来者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从天道到人世,从文学到哲学,都有庄子的影子。
而我读庄子的文章,像看绚烂的舞台剧。幕布拉开,灯光闪耀,演员鱼贯而入直接进入高潮,还没分清谁是谁,幕布骤然合上又拉开,另一波演员上场再直奔主题……整场演出下来,庄子似乎把什么都说尽了,又似乎什么也没说;你似乎都懂了,又似乎什么也没懂。但合上书,再看宇宙万物,人情事故,便不禁心若明镜,什么都可以接纳,什么也不会留下半点印迹,因为世间本来“未始有物”。
当下,焦虑,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常态,其实庄子早就告诉我们答案:齐万物、齐是非,齐生死,一切事物本就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之中。变化是唯一不变的真理,所以允许一切的发生,坦然接纳,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编辑 :庄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