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采访
导航菜单

Mob:
18263949788
Add:
中国·山东·济南

庄子文化的发展与庄子故里考——庄南明 上海庄严书画院

点击:发布日期:2025/5/7
春秋战国至先秦,这个时期,出现了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第一个阶段,诸家百子思想文化形成,经过近三千年历史发展,许多学派被淘汰,又有许多的学派的产生,能传承下来的成为了经典。一种思想文化能不能成为经典,她的生命力是由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影响力和是否能够推动社会发展所决定的,需要经过历史的洗礼和验证。
庄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称为文哲大师,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其思想体系构成的庄子文化,历经千年岁月洗礼,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持续发展演变,深刻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经典。
鲁迅先生评价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其学无所不窥,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与老子是道家学派主要的代表人物,并称“老庄”,老子讲自然,庄子讲无为,庄子的文化体系中在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比老子更加广泛和丰富,所以在魏晋时期,称为“庄老”。老子生于约公元前571年,庄子生于约公元前369年,相差200年。很多学者认为庄子是传承了老子的思想。我认为庄子的学术思想与老子的学术思想二者之间并没有真接的关联性,是独立的,只是在文化体系上相同。战国后期思想家吕不韦将老子、庄子文化体系合并,整理了一部《吕氏春秋》,使得道家的文化体系有了一个完整性,奠定道家文化的基石。
庄子思想文化以及庄子弟子的学术在发展中形成了庄子学派,我们通常称之为庄学,庄学的研究主要是从汉代刘向、晋代郭象为代表,唐宋是庄学研究和发展重要的一个时期,以成玄英、陆德明、王安石等为主要代表,他们丰富了庄学研究领域成果,加快了庄学的发展和影响。明代有王阳明等,而后是民国时期以刘文典、钱穆、冯友兰、王国维等国学大师为代表。
庄子文化是道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相互相成,庄子文化发展与道家文化是同步发展。
道家文化发展在西汉为初级阶段,东汉和魏晋时期为第二阶段,唐宋为第三阶段,明代中后期为第四阶段。这四个阶段是道家文化发展重要的时期,也是庄子文化发展重要的时期。除了以上几个重要历史时期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外,我认为晚清变法改革运动、和现代的改革开放也是受到道家文化的重要影响。
庄子的文化体系除了对社会各个时期政治上影响外,他的哲学思想对魏晋人文精神上有着影响,比如嵇康等的竹林七贤士。在文学上对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上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比如李白、苏东坡等等。
庄子思想文化成为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庄严家族的文化核心,成为庄严家族的精神文化,赋予了庄严家族的繁衍发展的生命力和原动力,是我们庄严家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庄子思想文化滋养和孕育了庄严家族世代清风和满门才俊,生生不息,比如严子陵、庄存与、严复等等。
道家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影响和对庄严家族的发展影响,我在网上发表过“庄严历史文化研学”数篇杂文中阐述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在这里不作赘述。
关于庄子故里的考证,首先我们要了解庄子的生平,要了解庄子是哪里人,有说是宋国人,有说是楚国人,如果是宋国人,庄子是宋戴公后人,如果是楚国人,庄子是楚庄王的后人。司马迁《史记》和郭象《庄子》记载为宋国人,各个时期有许多学者提出庄子是楚国人。在《庄子》书中出现许多贬宋褒楚文章,抨击和诋毁宋国人,所以认为庄子是宋国人的可能性不大,当今学术界也一致认为庄子是楚国人,
南宋学者郑樵在《通志姓氏略·以谥为氏》中记载:"庄氏,芈姓,楚荘王之后裔,以谥号为姓。楚有大儒庄周,为蒙漆园吏,著书号《庄子》。
近现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庄子,楚人,生于宋。
除了历史资料记载庄子是楚国人外还有许多《庄严家谱》也都记载庄子为楚国人,下面我说说楚国庄姓。
楚国庄姓源于西周芈姓贵族,周文王时期芈姓被封为贵族,至战国中期楚庄王芈旅,谥号为庄,其后裔以“庄”为姓。庄姓世袭芈姓贵族成为战国时期楚国贵族。
公元前386年楚悼王当政时,开展一场“吴起变法运动”这场变法运动牵连了许多楚国贵族。作为楚国贵族的庄姓也受到牵连,为避祸端离开楚国,其中有一支到了宋国蒙地,庄子出自于这支庄姓贵族,生于宋国。公元前369年楚威王继位,在执政期间赦免“吴起变法”受牵连的楚国贵族,召回楚国贵族旧部,因此楚威王派使者到宋国厚礼聘亲庄子回楚担任楚国宰相。
在古代,贵族都有封地,建封宗法制度世家犯错罪不至死,严重一些的赶出政治中心的都城,回到自己封地,通常指打回原籍。宋国蒙地是楚国庄姓贵族的封地还是流亡之地不得而知。
有一点必须要明确的是,庄子出生于名门贵族,是世家子弟,现在有一些学者认为庄子一生穷困潦倒,身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饿得形容枯稿,面孔黄瘦,衣不蔽体,有时甚至连温饱都无法解决,还得向人借米。见魏王时,他也只是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服,踏着用麻绳绑着的破布鞋。我认为完全是错误。
道理很简单,“其文汪洋辟阖,其学无所不窥”,首先庄子博览群书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其次《庄子》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社会政治、历史人文等各个领域,有许多知识来自生活,更多的来自书籍和家族政治影响的熏陶。
战国时期的书籍以锦帛和竹简为主,今天我们读一本或者写一部20万字的小说,如果用战国时期的竹简需要一辆马车拉。现存的《庄子》33篇是庄子的巅峰之作,在此之前庄子应该著书无数,只是不被流传下来而已。阜阳西汉大墓考古发现了大量记载《庄子》竹简,除了33篇外,仍然有许多庄子著作,由此可见庄子还有许多文章没有流传下来。
在以农耕为主的战国时期,经济落后,物资相当匮乏,读书和写书成本非常高,与普通老百姓几乎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庄子博览群书著书无数,仅仅满足这一个条件也只有门阀贵族。
我们不能从《庄子》中“河监借黍、庄子见魏王”等文章来判断庄子的生活情况,要知道庄子是一个文学家,这些都是文学创作。
庄子在先秦时期并没有都少知名度,随着他的学术的影响力才慢慢广为人知。两汉、魏晋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期,最主要还是在唐宋时期,从唐代贞观之治开始,道家文化正式进入统治阶级皇权阶层,至唐玄宗天宝元年庄子被诏封南华真人,《庄子》一书被奉为《南华真经》,庄子被推上神坛,真正开启庄子的高光时刻。这个时期也是庄学的研究和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次是宋徽宗时期庄子第二次追封,再一次提高庄子的影响,再一次推动庄学的发展。
从庄子二次册封后,庄子多了二个身份,一是南华真人(道教隐宗妙真道开宗祖师,奉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二是微妙元通真君。身份不同供奉的形式也就不同,安徽蒙城“庄子祠”供奉庄子本尊,“庄严宗祠”供奉为庄严先祖,“南华观”供奉为南华真人。道观供奉为“微妙元通真君”。
南华真人、微妙元通真君,庄子作为神仙,又不在仙班序列,按现在的说法不在体制内。其中有二个原因,一是庄子一生逍遥,追求自由精神,不受仙界的约束,另一个原因庄子成仙后,戏弄妻子,震怒天庭,降为半仙,所以世称庄半仙(当然这些仅仅是传说故事)。
庄子籍贯究竟在哪?
其实史料有明确的记载:司马迁《史记》郭象注《庄子》记载为宋国蒙地,宋国蒙地比较模糊确实不好判定,现今的学术界认为在商丘以北,包括商丘、民权、滑县,山东菏泽、东明、曹县等地。
上面我阐述庄子包括庄学在唐宋时期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发展,这个时期官方和社会都设立庄学的研究机构和团体,对庄学的学术研究有着完整性,对庄子里籍的确认有着权威性。
天宝元年庄子受封,因为庄子隐于南华山,故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故地离狐县改为南华县,建南华观供奉。《旧唐书》记载;汉离狐,累代不改,天宝元年改为南华县。今天的东明县汉代至唐代为离狐县,而南华县,在东明历史沿革中曾经多次设为南华县包括解放后设为南华区。
在清代,统治阶级倡导儒家文化,打压道家文化的发展,也制约了庄学的发展。导致唐宋时期的庄学研究文献几乎丧失殆尽,能够保存下来的宋刻本和明刻本,几乎凤毛麟角,一般人根本见不到。造成了对庄学的研究和庄子里籍的考证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随着信息的开放和中日交流的频繁,有许多的日本刻本《庄子》古籍的回流,为我们提供许多学习的资料,日本保存的《庄子》古籍善本,相对于国内保存的古籍《庄子》其数量更大,内容更接近唐宋原版。近十年来我花了50万元资金收集各个时期的古籍资料,我们从《庄子》古籍记载中了解一下关于庄子籍贯的记载。

明刻唐版《头书、庄子》记载:莊子,宋人也,名周字子休,生于睢阳蒙县…漆园吏。《史記、正義》《括地志》明确记载,漆园故城在曹州冤句县北十七里,其城古属蒙县。
明刻宋版《庄子口义大成》中记载:《史记、列传》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为漆园吏,漆园故城在曹州冤句县北一十七里,其城古属蒙县。《大名府统志》兖州府漆园城在曹县西北五十里,庄周为漆园吏既此。《大名府统志》卷四;漆园城在东明县东北五十里今名漆园村,内有庄子庙,庄周为漆园吏之所。
资料记载非常详细,漆园是地名,一座城,不是种漆树园子,漆园故城在曹州冤句县北一十七里,其城古属宋国蒙县。
另外:我们参考几部重要的古籍版《庄氏家谱》。
《晋陵园上庄氏家谱》(谱系为宋)记载:庄姓于周为方叔之别子,受姓后分仕各国,齐国有庄暴、楚国有庄辛,皆其支也,至漆园庄周独以纵横奇伟之才、发为文辞世其家于濠上、为古今所仰望,厥后西汉严君平以易学阐其教,东汉严子陵以高风著其节。(此谱没有庄子里籍记载,有漆园、濠上)
《富春庄氏族谱》原载《新安庄氏族谱》(谱系为宋),富春庄氏系出新安庄氏(也称徽州庄氏)。谱中记载:周公生于宋国睢阳蒙县,为漆园吏,师长桑公子赠南华仙人。(顺便说明一下庄子的老师不是孔子弟子,也不是老子,是长桑公子,长桑公子教扁鹊医术,教庄子微言大义。蔺且是庄子唯一的弟子,蔺且在庄子去世后,将庄子的书籍抄写下来并流传后世,使得庄子的著作得以保存和传播。
《常州毗陵庄氏族谱》记载:子休公傳,戰國時莊周字子休,生於山東兖州府曹州蒙地,楚威王聘為相不屈,嘗为漆園吏。
二部庄氏家谱记载:生于睢阳蒙县,生於山東兖州府曹州蒙地,庄子的出生地从一个大范围缩小到一个小范围。
综合以上资料信息:宋国蒙县;睢阳蒙县;生于睢阳蒙县;生於山東兖州府曹州蒙地;漆园故城在曹州冤句县北一十七里,其城古属蒙县;庄子隐居南华山,故册封为南华真人,庄子故地离狐改为南华县;漆园城在东明县东北五十里今名漆园村,内有庄子庙,庄周为漆园吏之所。(冤句县、离狐县、南华县,都是东明旧称,或者在所辖范围)。
参考《庄子》古籍和《庄氏族谱》等资料,庄子是现今东明人,在漆园为吏,漆园故城在东明县,老了隐居东明县南华山。
庄子死后埋在哪里,目前只有《常州毗邻庄氏族谱》记载:庄子死后葬於凤阳府臨淮縣内。

我们再来看看当代书籍资料,现当代各个出版社出版的《庄子》《南华经》共收集200余册(部),大部分出版社出版的书籍没有对庄子籍贯说明。极少数书籍对庄子籍贯进行说明,无非是河南省的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说庄子是河南人,山东省的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说庄子是山东人。

这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国学经典《庄子》一书记载:庄子,战国时期宋国人,即今天的东明。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与老子并称"老庄"。
我们再看看考古方面,从各地出土的有关于“庄子里籍”信息记载的文物来看,东明县数量占比最多,迄今为止,已保护和发掘出土有关庄子文物、遗存、历代碑刻、遗址等百余件(处),特别是清乾隆五十五年大名府为东明县庄寨村立“先贤庄子例应优免差徭碑”,这是庄子故里在东明和庄子后裔世代居住在此的官方证明。
去年我到东明,在庄子书院发现一方清代石碑,上刻;漆园故址、先贤故里。
除了收集《庄氏家谱》《庄子》古籍和其他历史资料外,十余年来我一直在商丘、明权和东明等地走访,考察地理环境,寻找历史资料,考查古迹文物。关于“庄子故里在东明”还有许多方面资料可以参考,比如杨日升重修“庄子观”记,比如与庄子往来频繁的惠子故里,庄子后裔世代居住东明等等信息。在这里不作赘述。

历史认证需要综合性,所谓孤证不立,因为年代久远,许多资料也无法甄别其准确性,更多的是作为参考,以学习、交流和探讨为前题。之所以要阐述“庄子故里”,是希望对“庄子故里”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够的朋友们,不至于陷入一个狭隘的认知闭环之中。


庄南明于东明

2025、3、8






编辑整理:庄建伟


  • 手机网站

  • 扫一扫微信聊

中国庄子文化网

地址:山东·济南

电话:18263949788

备案号:鲁ICP备2022025398号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51号 临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