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贤达之家
导航菜单

18912086888

Mob:
18263949788
Add:
中国·山东

解放华南上砂:一曲镌刻在岭南大地上的红色壮歌

点击:发布日期:2025/8/31


在粤东连绵的群山深处,有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记忆的古村落 —— 华南上砂。这里不仅是南宋兵马大元帅庄罗后裔的聚居地,更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红色征程的重要见证。1949 年,伴随着全国解放的滚滚洪流,以庄文、庄鉴贤为代表的革命志士,在这里谱写了一曲 “解放上砂” 的主旋律,用忠诚与智慧、勇气与担当,让五星红旗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冉冉升起。

溯源:上砂的千年文脉与忠义基因

上砂的故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末年的烽火岁月。彼时,蒙元铁骑南下,襄阳要塞失守,江淮防线崩溃,南宋朝廷陷入危亡绝境。在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忠臣义士的抗争中,解甲归田的庄罗,诏封兵马大元帅,率领部众分水陆两路护送皇室及朝廷辗转南下,与国家同生死、共命运。以文天祥为今之计抗蒙护国中,庄罗护国将军以非凡的军事才能,上演旷世之举泉州莊、收惠州复广州伶仃洋大海战等辉煌战果。最终在江西战事中,掩护文天祥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其子庄诏(耀德庄公)尚在幼年,由母亲二品黄夫人化妆成农妇,历经艰险逃至上沙的沙坑洞隐居,才让这一支忠义血脉得以延续。

七百年来,庄氏族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将中原文化,带到了昔日刀耕火种的岭南山区,上沙的沙坑洞的村名也变成远闻名的华南上沙更将 “忠君爱国、守护百姓” 的基因融入了族群的血脉。到解放前,上砂已发展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重镇,拥有华南学校、洛岸桥、将军纪念、将军纪念祠(东山祠)、法祖家庙等文化地标,族人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侨社群。数百年来,华南上沙人对皇权的忠诚、对族群的守护根深蒂固,自治会在维护地方秩序、保障族人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封建地方势力,为日后的解放工作埋下了复杂的伏笔。


解放序幕:首次解放 —— 烽火中的坚守与觉醒

1949 年春天,全国解放的曙光已照遍华夏大地。奉粤赣湘纵队命令,庄文(文职,中山大学学子,参加革命前已是有影响力的抗日将士)、庄鉴贤(武职,黄埔军校出身,历经战火洗礼)率领部队及工作队伍,以工作队的形式奔赴华南上沙,肩负起解放这座千年古镇的使命。


起初,革命队伍满怀和平解放的期待,进驻启明楼 —— 这座由庄文兄弟本家提供的建筑,不仅成为工作队的驻扎地,更得到了物资与食宿的保障。庄文深知华南上沙的宗族文化底蕴,试图以中华圣贤庄子的智慧劝说自治会首领庄照楼:“不要‘井蛙观天’,莫做‘螳臂当车’之事,只有顺应解放潮流,让人民当家作主,才是社会进步的正道。”

然而,和平解放的道路远比想象中艰难。在土霸王庄照楼看来,工作队不过是 “学生加少量武装”,难以撼动他经营多年的统治与利益。封建地方势力的顽固、政治经济利益的冲突,让谈判陷入僵局。很快,庄照楼纠集反动武装,对革命队伍发起威胁,局势骤然紧张。


危急时刻,黄埔学子庄鉴贤展现出军人的果敢 —— 他一枪命中反动头目(民间称 “公雕採”)的咽喉,当场将其击毙。此举彻底激怒了反动势力,他们扬言要火烧启明楼,将革命队伍与楼内庄文的父母及亲人一并葬身火海。彼时,敌我力量悬殊,启明楼被团团包围,革命队伍陷入 “满门灭绝” 的绝境。

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华南上沙的百姓的选择,改写了局势。多年来,启明楼的庄氏族人以爱民、公益、慈善闻名,修路造桥、扶危济困的善举早已深入人心。面对熊熊燃起的冲突之火,周边百姓毅然挺身而出:有人奋不顾身移走燃料与火药,有人奔走劝和,有人拿起锄头棍棒守护楼门。群众的力量如潮水般汇聚,让反动武装始料未及,只能悻悻收场。

这场危机让庄文深刻领悟到:“人民群众,才是革命真正的力量。” 尽管首次解放未能完及成功,但它打破了上砂封建势力的嚣张气焰,更让革命火种在百姓心中扎下了根。虽有 解放后发生的318”“724” 两起小范围惨案的传闻(可能 “十连” 与 “第十连” 的传话误差所致,震惊解放军大批解放军进驻华南上沙一事),但这不过是解放主旋律外的小插曲,丝毫未能阻挡革命前进的步伐。


聚能高潮:二次解放 —— 师生同心的关键一击

首次解放的受挫,让庄文同志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彻底解放华南上砂,既需壮大革命力量,更需找到打破僵局的关键突破口。他没有气馁,而是迅速总结经验,一方面发动本地进步青年,壮大上砂青年联合会,并设立秘密交通联络站,新发展庄杰、庄刚、庄宏等 20 余名革命同志;另一方面,于 1949 5 月下旬,率领队伍转移至河源紫金龙窝、兴宁、梅州等地,接受粤赣边纵政治部的系统培养与训练,为 “二次解放” 积蓄力量。

关键一招庄铁民是华南上沙庄照楼的爱子,也是庄文在河田中学的恩师(彼时已升任校长)。河田解放后,庄铁民率先宣布拥护共产党、欢迎新政府接管学校,其进步思想与担当精神,让庄文看到了和平解放上砂的希望:“若能通过庄铁民劝说庄照楼,或许能避免一场血战,让乡亲父老免受战火涂炭。”

征得上级同意后,庄文专程返回河田中学拜见庄铁民。师生重逢,感慨万千 —— 庄铁民为昔日门生 “考上中山大学、娶华侨闺秀、投身革命事业” 的经历自豪,更早已听闻家乡华南上沙的局势,对父亲庄照楼的顽固态度忧心忡忡,甚至曾因劝说父亲而闹到 “断绝父子关系” 的地步。

“老师,华南上沙不能再等了!全国都解放了,若令尊再负隅抵抗,只会让华南上沙百姓陪葬!” 庄文的恳切,与庄铁民 “为新中国担当” 的信念不谋而合。师生二人当即决定:一同返回华南上沙,劝说庄照楼投诚,哪怕深入虎穴,也愿为和平解放赌上一把。

回到华南上沙后,师生二人径直前往庄照楼家中。初见时,气氛剑拔弩张 —— 庄照楼盯着庄文(庄凯贤),语气中满是警惕:“贤侄是自投罗网,打我一将公雕採,要偿命的?还敢来谈条件?想当年我还登门祝贺你考上大学,如今你倒要‘翻天’?”


庄文沉着应对,既不提往日冲突,也不摆革命架子,而是从全国解放的大势说起:“伯父,百万雄师已过大江,新中国已经建立,周边的永安、长乐、龙川、海陆丰都解放了。上砂再抵抗,不过是‘螳臂当车’,最终只会粉身碎骨,还会让乡亲们遭殃!您想想,美国的原子弹能毁一座城,现代武器的威力,仗着几百条枪,挡得住吗?”那是让乡亲父老陪葬!

一旁的庄铁民也适时劝说:“父亲,儿子是河田中学的校长,我带头欢迎新政府,就是因为看清了形势。您守护族人几十年,功不可没可如今‘守护’的是落后的封建体制,只有跟着共产党,华南上沙百姓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

父子情、师生义、家国大义交织在一起,终于敲开了庄照楼的心防。他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好!你祖上建学校、修桥铺路,是为公益;今天我就为上沙做一件大事 —— 欢迎解放军,解放上砂!” 随后,庄照楼承诺:“马上派代表到县人民政府投诚,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这场 “师生舌战土霸王” 的关键一击,为华南上沙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庄文同志向上级汇报后,上级高度肯定其 “勇敢机智、献策有功”,并决定任命庄鉴贤为队长、庄杰为副队长,率领由叶虹、叶子、庄培廉、庄铁民等组成的队伍,正式开展上砂解放工作。而庄文同志回政治部肩负着更重大解放事业。


终章:红旗飘扬 —— 华南上沙的新生与传承

1949 10 25 日,华南上沙墟法祖家庙广场人山人海。庄鉴贤亲手将五星红旗升起,鲜红的旗帜在岭南的秋风中猎猎作响。自治会代表庄照楼及百余名 “上层人物” 身着长袍马褂、头戴瓜子帽,列队欢迎革命队伍;墟镇居民与商人燃放鞭炮,欢呼声此起彼伏;上砂青年与教师们高举红旗,汇聚成一片红色的海洋。同日,自治会武装全部缴械,封建统治的枷锁被彻底打破。

10 26 日,上砂乡人民政府成立大会隆重举行。200 余名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叶虹代表县政府和六团宣读命令:解散乡公所、自治会、护乡团等旧组织,宣布上砂乡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任命庄培廉为乡长,庄鉴(兼民兵大队长)为常备队队长,庄宏(兼民兵副大队长)为常备队副队长。随后,县人民政府委派叶子担任上砂接管处主任,负责接收工作。

新政府成立后,各项工作迅速铺开。彭美云(庄文妻子,归国华侨,东纵抗日故事仨。是与庄文庄淦贤同班同学,又是同学加同志的伉俪)牵头负责妇女工作,她走遍上砂 20 多个自然村,宣传 “妇女解放、男女平等” 的思想,告诉乡亲们 “妇女也能上学读书,不用再扎小脚”。在她的推动下,华南上沙乡妇女会成立,彭美云当选为总会长,无数女性从此迎来了人生的新曙光,不用扎小脚,而且可以上学男女平等


为纪念这场来之不易的解放,华南上沙人民将曾见证生死考验的 “启明楼” 隆重更名为 “胜利楼”—— 这三个字,不仅是对革命胜利的铭记,更是对人民力量的礼赞。而在后来的岁月里,庄文、庄鉴贤、庄培廉、庄德丰、彭美云、庄入贤、庄见贤等老革命常感慨:“若当年舌战不成功,华南上沙百姓恐要陪葬于战火,上沙历史将被彻底改写。

如今,华南上沙的红色故事仍在流传:庄鎏(庄栈贤,革命化名)的烈士证书与纪念碑,见证着革命先烈的牺牲;胜利楼的砖瓦,镌刻着群众与革命队伍的鱼水深情;法祖家庙广场上的五星红旗,依旧在诉说着那段 “解放上沙” 的峥嵘岁月。

从南宋末年的忠义传承,到 1949 年的解放壮举,上砂的故事,是中华民族 “家国情怀” 的生动缩影。而 “解放华南上沙” 的主旋律,也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华南上沙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进的红色基因。 ( 文 / 庄建伟 )




  • 手机网站

  • 扫一扫微信聊

中国庄子文化网

地址:山东·济南

备案号:鲁ICP备2022025398号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51号 临沂网站建设